2025年10月23日上午9時,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21號樓,第三屆國際時尚生態學術會議"浮粒空鏡"正式啟幕。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時尚設計學院院長韓緒首先發表開幕致辭。"我們正站在時尚范式轉變的臨界點,"韓緒在致辭中表示,"'浮粒空鏡'不僅是一個會議主題,更是對創作本質的哲學叩問。"他以"浮粒"喻指個體創作者在時代洪流中的探索,以"空鏡"象征讓創作得以顯影的宏大場域,為會議奠定了存在論層面的思考基調。

開幕式由時尚設計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李昭主持。李昭在主持中表示,本次會議將繼續秉持開放、協作的理念,為全球時尚領域搭建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阿爾托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筑學院、倫敦藝術大學倫敦時裝學院、曼徹斯特城市大學曼徹斯特時尚學院等國際知名院校,以及國內多所頂尖藝術院校的專家學者及時尚藝術機構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

議題脈絡的精心設計
會議首日,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本次論壇的總策劃人凌雅麗主持的《當代藝術與時尚的關系》議題率先展開深度探討。教育部"長江學者"崔榮榮教授指出:"東方特質不是符號的堆砌,而是美學精神的當代轉化。"東華大學孫捷院長則從技術哲學角度補充:"真正的東方性體現在材料與工藝的當代創新中。"


國際視野的深度融合
會議中的《東西方工藝技術對話》議題匯聚了阿爾托大學Ervin Latimer與倫敦時裝學院Mikha Mekler的深度交流。Latimer提出"技術應當服務于人的主體性"的觀點,Mikha則從生產實踐角度強調可持續技術需要與文化語境相結合。

隨后的《文化基因的當代轉化》議題在郎青副院長主持下,呈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精彩對話。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健華從文物研究角度闡釋傳統工藝中蘊含的古人的宇宙觀,而苗族剪紙藝術家蔣紅麟則通過創作實踐展示了古老技藝的當代轉化。


多元視角的碰撞融合
《觀念與生活方式的共生》議題由王小丁副教授主持,匯聚了媒體與資本的不同視角。《家居廊》全媒體總監李君指出"當代生活方式正在經歷審美化轉型",蒼原資本創始人霍中彥則提出"產業投資需要關注具有文化深度的創新項目"。


在《藝術語言與市場價值的轉譯》議題中,阿爾托大學前校長Helena Hyvönen與曼徹斯特時尚學院Patsy Perry展開了精彩對話。Helena強調"真正的價值轉化需要建立在深厚的學術基礎上",Patsy則通過案例分析證明了可持續理念對奢侈品市場的重塑作用。

最后的《個人價值與行業根性》議題在李新園副教授主持下,聚焦創作者的可持續發展。國際影響力時尚博主文君、SARYHE品牌設計總監何佳妮分享了個體品牌建設的獨特見解,拼格創意創始人劉志良則從科技角度探討了數字技術對個性化表達的賦能。

學術總結與未來展望
在會議閉幕環節,中國美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 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海燕對為期兩天的深度討論進行了系統總結。"這些討論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吳海燕指出,"時尚正在成為連接個體與時代的文化實踐。我們見證了一個新型學術共同體的成熟,它既扎根文化深度,又面向產業未來。

她進一步強調,本次會議最大的價值在于構建了一個關于“作者性”的立體認知框架,這個框架既包含文化傳承的深度,也涵蓋面向未來的創新視野,為時尚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本屆會議通過六大核心議題的層層遞進,不僅展現了學術討論的深度與廣度,更構建了一個立體的時尚研究生態系統。每個議題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浮粒空鏡"的豐富內涵,共同織就了一幅關于時尚未來的全景圖景。



粵公網安備44030702000122號